孙涛垒团队高冠斌教授与傅正义团队邹朝勇教授最新合作成果登上《JACS》
近日,神经退行性疾病纳米医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孙涛垒(长江、杰青、万人领军)团队高冠斌教授与傅正义院士团队邹朝勇教授的最新合作成果《Nanocluster-Induced Liquid-like Precursor Form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: In Situ Visualization and 3D Reconstruction》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》(美国化学会志,JACS)上发表。团队借助功能化金纳米团簇(Au NCs),首次实现了对无机晶体形成过程中“液态前驱体”动态行为的实时观察与三维成像,为探索生物矿化机制和智能材料制备开辟了新路径。傅正义院士与其团队的邹朝勇(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)教授,以及孙涛垒团队的高冠斌(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)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,博士生陈晋为论文的第一作者。
在自然界中,贝壳、骨骼等生物矿物通过有机分子调控的无序-有序结晶过程形成,但其动态机制长期难以直接观测。传统研究认为,酸性聚合物可诱导“液态前驱体”(PILP)生成,但其参与结晶的具体方式因缺乏可视化手段而难以解析。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羧基功能化金纳米团簇(Au NCs)替代传统聚合物,成功模拟了聚合物对碳酸钙(CaCO₃)结晶的调控作用。凭借Au NCs的高密度、超小尺寸(约2 nm)及稳定荧光特性,研究首次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液态前驱体的形成、动态聚散及其与晶体的相互作用,并结合三维成像技术揭示了纳米团簇在晶体内部分布的全过程。
金纳米团(AuNCs)与聚丙烯酸(PAA)调控的碳酸钙结晶过程对比示意图
核心发现
- 实时动态追踪:原位捕捉“液态前驱体”形成与消失
实验显示,在Au NCs存在下,液态前驱体通过动态聚集形成链状结构,并不断附着于晶体表面提供生长离子,直至溶液中的游离钙离子耗尽后逐渐溶解。通过光镜与电子显微镜联用,研究人员首次观察到液态前驱体的动态行为对晶体形貌的实时影响:初期形成的规则菱面体逐渐演变为边缘钝化的“伪晶态”。
- 三维可视化:纳米团簇如何“嵌入”晶体?
借助荧光共聚焦显微镜(CLSM)和透射电镜,团队发现Au NCs在晶体表面优先吸附于特定晶面(如{104}面),导致晶面生长速率差异,从而调控晶体形态。在晶体内部,Au NCs通过诱导晶格应变实现有序分布,揭示了一种类似“缺陷工程”的纳米颗粒嵌入机制。
- 理论验证:酸性基团的关键作用
实验对比表明,仅携带羧酸基团的Au NCs能有效诱导液态前驱体,而氨基修饰的同类材料无效,证实了负电荷基团在调控矿化中的核心地位。
该研究通过纳米材料替代传统聚合物,为理解生物矿化中有机-无机相互作用提供了“可视化模型”。成果不仅拓展了经典的PILP理论,还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。论文通讯作者高冠斌教授表示:“这项研究打通了‘有机分子如何动态参与结晶’的理论与技术瓶颈,为仿生材料开发提供了全新工具。”邹朝勇教授补充道:“未来,我们将探索该策略在更复杂体系(如磷酸钙等)中的应用,并尝试结合机器学习预测结晶路径。”
论文信息
标题:Jin Chen, Guanbin Gao*, Zijun Zhang, Taolei Sun, Zhengyi Fu*, Zhaoyong Zou*, Nanocluster induced liquid-like precursor form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: in situ visualization and 3D reconstruction, J. Am. Chem. Soc., 2025,147(11), 9590–9600.
链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10.1021/jacs.4c17643